农村公厕“建而不用”,主观惰性和客观原因都要剖解|封面评论
□蒋璟璟
据媒体报道,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的不少村庄这两年新建了公共厕所,然而新公厕常年挂着锁、关着门,成了村民口中“只能看不能用”的摆设。当地村民表示,新建的公厕都是不提供日常使用的,只有村里有活动或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会开放。对此,稷山县委宣传部7月21日发布情况通报称,情况属实,将全面排查,切实把资金、人员、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到位,同时对相关失职失责人员进行追责问责。(澎湃新闻)
农村厕所革命,是近年来各级职能部门花大力气推进的重点民生工程。其主要的构成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,也即户厕和公厕。此前,就有某些群众反映,自家改造后的户厕,不能用、不好用,“建了也没用”;而最近,媒体调查发现,一些农村的公厕,也存在着“建而不用”“一锁了之”的情况。之于后者,舆论普遍将之视作“懒政”和“形象工程”而大加批判。但很显然,除了此类主观原因,还有一些更重要的“客观原因”,同样是值得解剖的。
农村公厕建好了,与“能用了”、能日常运转了,实则是两回事。需要说明的是,一些农村户厕存在的“排污管道等配套设施没跟上”“冬天管道冻结没法用”等问题,农村公厕也是存在的。与之相较,农村公厕还有自身的“特殊情况”。户厕都属于农户自家包干,而公厕则必须安排专人进行打扫清洁——事实上,大量农村公厕,都没有就此给出正式安排和专项经费支持。既然含糊不清,一些地方索性就关门落锁,省得麻烦了。
记者走访发现,大门紧闭的新公厕旁边,村民们日常使用的老公厕异味刺鼻。事实上,“老公厕”也不是一开始就是这般脏、乱、臭的,正是由于打扫不勤、维护不力,才“破罐子破摔”一步步摆烂的。这其实也间接说明,和建厕所一样重要的,就是日常保洁。之于此,不能靠各村自己想办法,上级主管部门要有明确说法、统一安排。稷山县通报称“将切实把资金、人员、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到位”,这算是后知后觉了。
和城市公厕一样,农村公厕每年的保洁、维修和设备更新等等,都会产生刚性成本。对此,理应前置考量,纳入预算、配够经费。不同于户厕,公厕的运维支出更高,这是显而易见的。这其实牵出的另一个命题,那就是有限资源的集约化使用。农村的公厕建设,要严格匹配使用场景、评估必要性,要“应建尽建”也要避免“一哄而上”。其日常的运维经费分配,也要根据“实际使用情况”精准适配……让用得多的农村公厕得到更充分的保障,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。
客观说来,农村社区人口密度小,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也相对有限,这决定了其“公厕”需求并不会很大。建设好、维护好一批“少而好”的农村公厕,不应该是件难事。
评论